蟒蛇,蛇中之王,俗稱南蛇,琴蛇,蚺等,是當(dāng)今世界上較原始的大型無毒蛇類之一,隸屬于蛇亞目(Serpentes)、蟒科(Pythonidae)、蟒屬(Python)。
本公司養(yǎng)殖的緬甸蟒(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),系國際《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(mào)易公約》(CITES)附錄Ⅱ中的瀕危物種,屬我國一級保護(hù)動物。
緬甸蟒主要分布于印度至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、老撾、越南和我國的海南、云南、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香港、四川等地。。
1.形態(tài)特征
蟒蛇在我國是最大的蛇類,體長3~10m,重數(shù)十公斤;其外觀頭小,吻端扁平,通身被覆小鱗片,尾短,肛孔兩側(cè)有爪狀的角質(zhì)物,為后肢痕跡,頭背有對稱的大鱗片,吻鱗及前兩枚上唇鱗具唇窩;體背及體側(cè)有云豹狀的大斑紋,頭背黑色,頂部有一條黃褐色斑,眼后下方有大黑斑,喉下黃白色。
2.生活習(xí)性
蟒蛇有纏繞性,常用體后攀纏在樹桿上,也善于游泳。喜熱怕冷,最適宜溫度25~35℃,20℃時少活動,15℃時開始麻木狀態(tài),如氣溫繼續(xù)下降到5~6℃即死亡;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過久亦死亡。取食在25℃以上,冬眠期4~5個月,春季出蟄后,日出后開始活動。夏季高溫經(jīng)常躲陰涼處,于夜間活動捕食。以突然襲擊咬住獵獲物,用身體緊緊纏住,將獵獲物縊死,然后從獵獲物的頭部吞入。
3.食性
蟒蛇屬于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,生活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潮濕的森林中,為廣食性蛇類。主要以鳥類、鼠類、小麂、小野豬、兔、松鼠和家禽等為食,其牙齒尖銳、獵食動作迅速準(zhǔn)確,胃口大,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或超過體重的動物。消化力強,除獸毛外,皆可消化,而飽食后可數(shù)月不食。
4.繁殖
繁殖期短,為每年4~6月,繁殖率高峰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。卵生,每年3月份開始產(chǎn)卵,每產(chǎn)10~40枚,多者可達(dá)百枚,卵呈長橢圓形,每卵均帶有一個“小尾巴”,大小似鴨蛋,每枚重約70~100克,孵化期60天左右。雌蟒產(chǎn)完卵后,有盤伏卵上孵化的習(xí)性。體溫較平時升高幾度,有利于卵的孵化。此時若靠近它,性兇容易傷人。
5.分布
陰影部分為緬甸蟒在世界范圍的分布
6.蟒文化
蟒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.古代皇帝著龍袍,其兄弟及其他諸王則著蟒袍.在古人心目中,蟒僅次龍,蟒袍加身,意味著皇親國戚,位極人臣,是貴族和官員的最高理想.
7.黃金蟒
緬甸蟒的白化突變種就是十分難得黃金蟒,是一種十分稀少的變異品種。黃金蟒的成體可以長到7米長。在野外的黃金蟒如果有機會與另一條黃金蟒交配,就會將它獨特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。但是這種幾率十分小,因而黃金蟒十分難得。在它的原產(chǎn)地,通常被印度人作為“神靈”加以崇拜。野生條件下黃金蟒無法存活,因其本身就是種病態(tài),體內(nèi)缺少黑色素,免疫力低下宜患多種疾病,原有保護(hù)色功能的喪失無法躲避天敵并且會因為吸收過多紫外線而死亡,現(xiàn)存?zhèn)體均為人工繁育。
8.面臨的威脅
長期以來,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(fā)和對野生蟒蛇的亂捕濫殺,導(dǎo)致蟒蛇的生存環(huán)境不斷惡化,棲息地快速縮小,幾乎所有的野生蟒蛇種群均處于瀕危狀態(tài)。